轉做法 正導向 樹典型 除陋習
轉做法 正導向 樹典型 除陋習
——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不足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
九三學社江西省委員會
為助推全省脫貧攻堅“夏季整改”行動,我委聚焦內生動力不足抓扶志這一關鍵問題,于6月中旬組織人員深入會昌縣3鄉6村,分3個組與鄉鎮干部、駐村干部、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分別座談,最后聽取縣里總體情況介紹。
調研了解到,會昌縣積極采取措施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,并取得初步成效。一是大力弘揚真善美。從2015年起,堅持每年開展縣、鄉、村三級“最美”系列評選表彰活動?!皭坌臓敔敗崩钣篮?、景區設茶攤23年為游客免費供茶的老人周文榮、21年來悉心照顧癱瘓妻子的七旬老人王必盛、回贛探親勇救落水女的子弟兵許益等4人被評為“中國好人”。2016年,廖祖彬家庭被評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,2017年,王必盛被評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(全省唯一)。投入2千萬元建設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,建立縣、鄉、村三級“風景獨好大講堂”,精心編創小戲《老鐵嫁女》、小品《分房》、表演唱《扶貧路上好人多》等10多個鄉風文明劇本下鄉巡回演出。二是大膽曝光邪惡丑。利用縣電視臺、微信視頻等傳播面廣的形式,曝光貧困人口中對老人不孝、對小孩不教、好逸惡勞、酗酒賭博等行為。
調研發現,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不足、等靠要思想嚴重,表象多樣,成因復雜,在全省農村地區普遍存在。
一、內生動力不足具體表象及其危害
主要表象為“等靠要”:盼天上掉餡餅,等溫暖送上門;凡事依靠政府,有難就找干部;開口說窮道病,伸手要錢要物。具體表象為:
(一)以貧為榮,守貧為要
2013年前,爭當貧困戶現象還不多見。隨著國家對脫貧工作日益重視,各項利好政策不斷實施,讓貧困戶嘗到意想不到的甜頭,爭當貧困戶、不愿摘窮帽等歪風開始滋生。當上貧困戶很光榮、能當貧困戶有本事,在農村已成為另一種“風尚”,自古“笑貧不笑娼”觀念已蕩然無存。
一些貧困戶自戴上這頂帽子后,不是感恩黨和政府關心,發奮圖強,而是整天琢磨如何讓窮帽子戴得穩一點、久一點。“靠著墻根曬太陽、坐在家里嗑瓜子、等著別人送小康”者不在少數。裝病賣傻、博取同情者有之,游手好閑、酗酒賭博者有之,惡意分戶、拋老棄親者有之。上面來檢查,隱瞞收入者有之,隱藏家電者有之。
上述現象給非貧困戶和勤勞致富家庭造成很大心理創傷,他們對好政策養懶漢、養逆子感到痛心和憤慨,進而對黨委政府和基層干部產生不滿。
(二)依賴政府,拴住干部
不少貧困戶認為,脫貧是政府的事情,自己脫不了貧,受處分的是扶貧干部。所以,在他們看來,你要我脫貧,就必須無條件滿足我的要求。任何與脫貧攻堅有關、無關的事情,不管政府、幫扶單位和干部能否做到,貧困戶都希望得到解決。問題解決了,他們認為是政府和干部應該做的;問題沒解決,怨氣特別大,有的甚至當面威脅干部說,“上級來檢查時你想不想我說好話?”因此,“財產給兒女、債務歸父母、老人交政府”的怪異現象時有發生。
有的貧困戶把駐村干部當“保姆”使喚。例如,貧困人口生病要上醫院,不找子女或親屬,而是打電話給駐村干部,因為干部不僅來得快,而且服務好。于是,“貧困人口一撇嘴、扶貧干部跑斷腿”的現象愈發嚴重。一些駐村干部無奈地說,“我們對自己父母都未曾這樣盡心盡孝,在貧困戶面前半點脾氣都沒有?!?/span>
長此以往,這類貧困戶只會越扶越貧,中國自古“勤勞致富、敬老愛親”傳統美德將消失殆盡。
(三)胃口吊大,欲壑難填
貧困戶利好政策接二連三:醫保個人不用出錢,看病基本全報銷,出1萬元錢可以住新房,戶貸企用可每年拿幾千元分紅,逢年過節有人送溫暖,等等。這些不僅讓非貧困戶羨慕嫉妒恨,而且使一些貧困戶胃口越來越大。
有位鄉鎮干部說:“現在扶貧干部上門走訪,貧困戶首先盯著干部的手,看有沒有帶錢物來。有的還當面質問‘去年給紅包今年怎么沒有?’,其實幫扶單位在走訪之前就通過轉賬給了,而貧困戶認為轉賬是政府應該給的,紅包是干部當面給的?!边€有一位領導說,“我去某貧困戶家里走訪,臨近中午還在床上睡大覺,村干部讓其起床,他卻問有沒有帶什么東西來,否則懶得起來?!?/span>
這些現象雖然發生在部分或少數貧困戶身上,但讓基層干部很寒心,讓正義群眾很忿怒。
二、“等靠要”思想產生原因
(一)受貧困人口自身因素影響
1.缺乏動力。多數貧困戶看不到產業致富希望,導致動力不足,積極性不高。有些貧困戶由于長期負債,無膽量參與產業扶貧,生怕失敗,寧可窮過。
2.缺乏責任。受自然條件、家庭貧困、男多女少等多種因素影響,貧困村大齡未婚男青年群體較為突出。他們大多在教育、技能、收入、住房、溝通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弱勢。貧困村大多女性青年選擇進城或外出務工而不愿返鄉嫁人,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貧困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。一些貧困村貧困男性因成家困難缺乏家庭責任感,進而消解其勤勞致富動力,間接導致他們形成“等靠要”思想。例如,調研了解到,有一50歲左右的懶漢,20年前妻子因其好吃懶做吵架后自殺,懶漢依然故我,整天游手好閑、酗酒成性,同近80歲的父母生活在一起,依靠父母享受低保。
3.缺乏感恩。金錢至上理念不斷侵蝕傳統思想基礎,以前農村相對封閉,百姓比較淳樸,現在傳統道德約束力減小,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逐漸淡漠,久而久之貧困群眾便只想獲得、不講付出,缺乏應有感恩之心。
(二)受精神文明建設滯后影響
1.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愿抓、不會抓。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觀出現偏差,重經濟建設、輕思想文化建設,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未擺上應有位置。村級黨組織缺乏擔當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愿管,對鄉風文明建設懶得管,對村中陳規陋習和歪風邪氣不敢管、不會管。對鄉風文明行動,部分鄉村干部不但沒有帶頭踐行,甚至助長歪風。
2.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無人干、無錢干。鄉鎮設有文化站等主管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專門機構,但由于農村工作分工不明確、干活大呼隆,主抓精神文明建設的干部經常被抽調得七零八落。例如,會昌縣十二五以來投入巨資先后建設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、242個村級文化活動室、243個農家書屋,但因沒有專人管理,或者管理制度難以執行,導致使用率很低,大部分鄉鎮文化站看不到農民,而變成鄉鎮干部辦公或居住場所,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更是名存實亡。
3.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遭漠視、遭踐踏。農民普遍認為,現在是市場經濟,就是要想方設法多掙錢,精神文明建設無足輕重。還有一部分農民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文化人干的事情,與自己無關。在對會昌農民打發時間主要方式的調查中顯示,以看電視為主打發時間的占69.53%,打麻將撲克的占16.01%,其它的文化生活很少,導致一些農民無所事事,沉迷于賭博。因賭博又滋生不少坑蒙拐騙、打架斗毆事件。
(三)受部分政策及宣傳導向偏差影響
1.政策層層加碼,利好倍增,讓貧困戶有天上掉餡餅之感。雖然中央三令五申強調不能擅自提高脫貧攻堅標準,但在實際工作中,有的地方把脫貧攻堅當個框,什么都往里面裝。例如,部分省直單位搭車加碼,對市縣提出過高要求,涉及交通、飲水、住房、用電、通訊、環境建設與公共服務設施等多個方面。一些地方擅自加碼,盲目拔高扶貧標準。比如,保障義務教育,有的地方變成貧困家庭孩子上什么學都不花錢;保障基本醫療,有的地方變成看什么病都免費;有的地方借移民搬遷政策讓貧困戶在縣城或中心鎮買房,出1萬元就能得到一套價值數十萬元的房子;采取戶貸企用、政府貼息方式,每年讓貧困戶不勞而獲數千元“分紅收入”,等等。這些做法不僅加大脫貧難度,而且吊高貧困戶胃口,引發“懸崖效應”,激發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矛盾。
2.媒體宣傳不當,推波助瀾,讓貧困戶有不要白不要之感。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,各級媒體對扶貧報道高度重視,報道量逐年攀升。這些報道絕大多數導向正確,但有些報道存在導向偏差,給工作增添困難。例如,有個別地方為追求所謂“創新”,要求醫院開辟貧困群眾就醫“綠色通道”,貧困戶就醫不用排隊。這種做法無疑助長“貧困光榮”的思想,不利于調動貧困人口內生動力。有些媒體不僅不曝光批評,反而作為先進典型來宣傳。
3.檢查方式欠妥,干部挨罰,讓貧困戶有暗自竊喜之感。有鄉村干部說:“我們五加二、白加黑,拋家舍業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,有的甚至付出寶貴生命。然而,在脫貧攻堅各種檢查考核中,檢查人員往往憑貧困戶一句話就否定基層政府和干部的工作,而且不給申訴和解釋機會?!贝送?,近期推行的手機APP查崗方式,讓扶貧干部感覺被栓在貧困戶褲腰帶上。有位干部說:“現在貧困戶抓住了干部軟肋,他們知道你最怕什么、最需要配合什么?,F在有手機APP系統,干部入村走訪,貧困戶會主動合影,因為他們知道上面檢查需要這個,否則干部交不了差。這種做法讓基層干部情何以堪?”有干部戲稱這是讓考核插上了科技的“翅膀”。
三、對策建議
解決當前農村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,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,必須從轉做法、正導向,樹典型、除陋習入手。
(一)轉做法、正導向
1.轉變不切實際的偏頗做法,樹正政策導向
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,“脫貧攻堅必須堅持實事求是,不能層層加碼,提不切實際的目標。解決義務教育有保障,就是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接受九年義務教育,但不是把學前教育、高中、大學都包起來;解決基本醫療有保障,就是讓貧困人口常見病、多發病能看得起,即使得了大病基本生活還能過得去,但不能由政府把所有看病的錢都包起來;解決住房安全有保障,就是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、茅草房,但不是要住超標準的大房子。不因病因學致貧返貧,是指不回到絕對貧困的狀態,不會吃不飽飯、穿不暖衣。”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又明確強調:“既要下決心消除絕對貧困,又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,使大家期望值太高,力不從心?!?/span>
習近平總書記上述重要講話,是我們做好貧困戶扶志工作的根本遵循。我們既不能政策利好層層加碼,也不能為扶貧工作“出彩”而“創新”,更不能讓媒體對這些所謂的“創新”進行大肆宣揚。
對扶貧干部嚴要求本身沒有錯,但方式方法不能錯,應該在對大多數干部充分信任的基礎上,建立充滿人性、有激勵性的考核辦法,避免“少數人得病、多數人吃藥”。當前必須盡快改變扶貧干部在貧困戶面前“說話難硬氣、腰桿難硬直”“做好了百件好、一件不好就泡湯”等困窘,要讓貧困戶知道,扶貧干部是為老百姓服務的,但不是給貧困戶當“保姆”的。扶貧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,應該看具體工作成效,不能僅憑部分貧困戶說了算。應完善第三方評估機制,評估相關情況應及時向扶貧干部反饋,并給予他們說明和申訴的機會。
2.轉變給錢給物的片面做法,樹正方式導向
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,“要改變簡單給錢、給物、給牛羊的做法,多采用生產獎補、勞務補助、以工代賑等機制,不大包大攬,不包辦代替,教育引導廣大群眾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。”
由于檢查考核導向緣故,扶貧干部為博得貧困人口一時開心,同時自己工作也簡單方便,直接給錢給物是基層扶貧常態方式。而生產獎補、勞務補助、以工代賑等機制難操作,貧困戶也不樂意,往往流于形式。省里應盡快制定適合基層對貧困人口實施生產獎補、勞務補助、以工代賑政策的指導意見,并通過媒體大力宣傳,讓貧困戶逐步打消“坐等干部送溫暖”的念頭。
(二)樹典型、除陋習
1.加強組織領導,做到有人干事、有錢干事
一是加強貧困人口精神扶貧的頂層設計,把此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、政府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,不僅要有領導分管,有得力的人來做,還要有經費支持。要鼓勵基層文化宣傳部門大膽創新工作方式,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、農村理事會的作用,通過鄉賢、族老、退休干部、老教師、老黨員等,組織群眾制定鄉規民約,強化督促落實。從扶貧專項資金中切出一塊,專門用于貧困人口扶志工作,如開展各類評比活動、正面典型宣傳與獎勵、反面典型教育、送戲劇下鄉、書寫標語、印發宣傳資料等。
二是讓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風尚入宗祠,把宗祠建設成為思想文化宣傳的陣地,重點宣傳仁義禮智信等優良傳統文化。相對農村文化室而言,宗祠吸引力無疑強大得多,它是農村人口聚集的主要場所。近年來農村地區修建、改建、擴建宗祠迅猛,不少還是“高大上”,而其作用僅限于村民春節聚會、紅白喜事等。應想方設法把宗祠利用好,使之成為宣傳文明鄉風的窗口。
2.大力揚正抑邪,確保好事有賞、惡事有罰
一是大力開展“最美”系列評選表彰活動,常態化評選表彰好人好事。以縣(區)為單位,開展文明村落、和諧村組、勤勞家庭、孝道人家、致富有道、教育有方、自強不息、整潔庭院等評比活動,大張旗鼓宣傳表彰,不僅給予精神獎勵,還要給予較重物質獎勵,起到“點亮一盞燈、照亮一大片”的效果。
二是通過電視、廣播、微信公眾號、微信群等途徑大膽曝光惡意分戶拋老棄親、好吃懶做不思進取、游手好閑酗酒賭博等行為,將相關責任人列入“黑名單”,并采取制約措施。例如,可推廣共青城市的做法,由人民法院、人民檢察院、公安局、司法局四家單位聯合對“贍養義務人有安全住房、被贍養人仍居住危舊房”的行為進行處罰,有效遏制惡意分戶不贍養老人的行為。呼吁在國家層面出臺相關規定,貧困戶好吃懶做、賭博酗酒,經多次教育仍不改正者,可取消其貧困戶資格,達到殺一儆百效果。
三是利用學前班、小學、初中等陣地,開展農村“最美”行為宣講和“丑陋”行為曝光活動,讓在校學生知道身邊人哪些最美、哪些最丑,通過“小手牽大手”,督促行為不端家長改邪歸正。
四是利用農村墻壁文化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傳統美德,讓“勤勞致富光榮、尊老愛親孝道;賭博酗酒敗家、好吃懶做可恥”等觀念深入人心。
五是加強輿論監管,讓各類媒體把準報道方向,多弘揚脫貧攻堅正能量。在面對現實復雜矛盾、敏感問題的報道時,有的媒體和記者不講新聞紀律和新聞道德,或歪曲事實,或片面解讀,或將社會現階段偶發問題歸咎為體制因素,或出于收視率、點擊率考慮,熱衷于渲染事件負面影響等行為,必須盡快糾正。鼓勵記者多深入貧困地區調研采訪,多報道勤勞脫貧、產業致富、身殘志堅、敬老愛親的先進典型,多講脫貧主體的感人故事,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。
-
04-211553
-
04-211048
-
04-211231
-
04-21544
-
04-212615